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18 06:24:52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本文共7905字]

第一篇: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读后感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说:“《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讲述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早在初中的时候,好朋友就向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她那时候就读过多遍,总是向我讲述书中的精彩情节。但是我直到上大学之后才读完了这本久负盛名的《复活》。我也终于明白了朋友当年的痴狂。这本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让读者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本质有所反思。相信每个读完《复活》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属于自己的“复活”。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本书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而《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本书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上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上的人

性与兽性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是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他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一面统治了他的灵魂,人性在慢慢消磨,然后封存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的时间,便是兽性占领精神上风的时期。就在这一段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怀孕的玛丝洛娃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境地。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良心发现,人性的一面被重新唤醒,渐渐战胜了兽性的一面。在替玛丝洛娃上诉的三个多月内,聂赫留夫亲眼目睹了农村生活的千疮百孔、农民出境的破败不堪、妇女的命途多舛以及一个囚犯的悲惨凄凉的境遇。在此,他对法律、政治和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和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

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的一切假面具,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小说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划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的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表明了作者对土地的正确认识,也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农民对土地占有制的愤怒抗议。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尔斯泰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在这里,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托尔斯泰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第二篇:《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复活》是俄国有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聪明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厉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 ……此处隐藏2773个字……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的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表明了作者对土地的正确认识,也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农民对土地占有制的愤怒抗议。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幺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尔斯泰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在这里,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

无耻、欺诈、放荡……这里,托尔斯泰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第五篇:《复活》的读书笔记

复活的读书笔记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之一,这部作品从1889年写起,断断续续,延长了1年才完成。列宁称其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品,十九世纪皮瓣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及艺术总结。

《复活》这本书,我读了至少三遍以上。我比较喜欢看书,起初,父亲把他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那时候年纪小只是被他的书名所吸引,就怀着什么是复活,哪些东西能复活这些问题在书中找答案。也只是粗浅感觉这本书写的好,很与众不同,但是具体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读的书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偶然与同学谈及此书,这本甚至连作者都不是太了解书,竟然让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她对此书很是喜爱,便将一直珍藏的书赠与她。我们闲暇时便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对这本书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一点,鉴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好奇,便将他的所有作品仔细研读了一遍。与此同时也深深被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所折服。他字里行间的言语都是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心声,都是现实存在的心灵的声音。他的文字虽然没有浮夸的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震撼,让人们的思想得到洗涤,恢复到最本真的自己。

一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过得很是朴素,他经常混迹于街头,背上搭着个口袋,从莫斯科步行到到200公里外的雅思那雅·波良娜,像个落魄的流浪汉,到乐得自在,甚至接受过一位贵族夫人的赏钱,使得知真相的夫人懊恼不已。列夫托尔斯泰并没有什么架子,亲切的很,他也算在尝试脱下那些特权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想必文中那些关于农民土地问题,也是他的亲身经历,实际的经历比任何空谈文学更加震撼人心 。文学作品的价值大都在于它可以历久弥新。 虽然《复活》写于十九世纪,讲述的也是沙皇统治俄国时的故事,按理说,我们这些二十一世中国新青年,与这大部头的外国文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但是,即便故事是旧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借主人翁传递出那种精神却是鲜活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文中的聂赫留朵夫明显带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敢于突破阶级界限,驱除阶级偏见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带着平等博爱的原则去关爱并照顾社会“底层”人们。同样,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时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很少顾及他人,,而《复活》告诉我们,当你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时候,你是一个“动物的人”,用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话来说就是“小我”,这是最狭隘的人生境界;但当你不只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敢于担当起另一种责任时,你便成为了一个“精神的人”,即达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人人都会犯错,我们需要的是去认识这样的错误,不要久而久之将它当作对的事去做了,我们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灵的救赎,精神的复活。

《复活》文章中体现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阶级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批判。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将农民的心里放进自己的批判、自

己的学说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对于农奴私生女玛丝洛娃的玩弄是其阶级、社会地位的支持和怂恿造成的,也是玛丝洛娃屈辱命运的根源。造成这种不公正待遇只因为农民的贫困、无权,农民的贫困、无权是由于土地问题无法解决所造成的,因为农民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此时的法律又是什么?是用来维护上等阶级利益的工具罢了,那些阶级制定法律搜刮百姓。只可惜制定游戏规则的不是农民,所以输的、受迫害的永远是他们。关于复活这个书名,指的是男女主角各自的的复活,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与昔日恋人玛丝洛娃重逢,亲眼目睹了法官的草率定案,已经沦为上流社会大地主的,产生了罪恶感,任伟玛丝洛娃的堕落与他的抛弃有关,于是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踏上了替玛丝洛娃到处申诉的旅程,并决定如果申诉失败,便和玛丝洛娃结婚,一道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的复活过程不是从玛丝洛娃的案情中看到社会制度的罪恶,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到农村、监狱、法庭,游走于各种农民、罪犯、官僚之间。亲眼看到千百万人民群众所受到的伤害与欺压,亲自感受到了底层生活的苦楚与无奈,甚至麻木。于是聂赫留朵夫放下了地主的寄生于享乐的生活,交出土地,平等地权,敢于突破阶级界限,驱除阶级偏见和自私的个人主义,这时的他接受了为别人儿活着,以爱作为生活的原则,他复活了。抵住了社会的压力,亲人的阻拦,舒适生活的诱惑,从每一点每一滴的实际行动里表现出他的道德自我完善,他逐渐复活为年轻时候的他—那个“精神的人”,怀抱着理想与博爱的“精神的人”。玛丝洛娃,有着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天真村街的天性,她因为被心爱的人抛弃而走上歧路,为了生存沦为妓女。起初,她想利用聂赫留朵夫对她的歉意从他身上得到什么,但是当她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痛斥他:“在这个世界那我玩乐还不够,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上天堂。”当她愈来愈强烈的拒绝、指责聂赫留朵夫时,正说明他在恢复自尊,(推荐访问范文网:WWw.)从自暴自弃中走出来,不再麻木。而且,在她复活的过程中,原谅并从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得到了复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翁在书本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官员,更通过心里的独白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例如审判玛丝洛娃一案的几位:有的急于幽会情人,明知错判,也不予纠正;有的和妻子吵架,担心吃不上饭;考虑自己的胃病是否能好;唯一认真的副法官却是个草菅人命的浑蛋,他下定决心要判所有人罪。诸如此类,该如何替民伸冤。而问题不仅只在这里,省府省、大理院的官员莫不如此,他们个个昏庸、嗜杀、热爱炫耀,着实可怕。

一机八小

李翔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本文共790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